新闻
NEWS
青春奋进新时代: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年轻人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各地饮食在食材、菜式、烹调、服务、习俗、审美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022年3月20日,《人民日报》第五版以“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年轻人”为主题,集中报道了四位青年厨师的故事,他们在烹饪技艺方面各有所长,在成长发展方面也各具特点。而走上一方灶台,绽放青春光彩,自觉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四位青年的共同追求。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能成为“全席”或“全宴”的菜肴,往往都是一家饭店的招牌菜,甚至是一个地方的代表菜式。做“全席”或“全宴”,也最见厨师功力。北京鸿宾楼饭庄的青年厨师周艳宾就能以羊为主料,通过烧、溜、烩、笃等烹饪方法,为食客呈上一桌“全羊席”。

“探灵芝”“迎风草”“鞭打绣球”……翻开周艳宾递过来的全羊席菜单,却发现菜品名称不见“羊”字,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形象生动、优美文雅的别名。详细询问才知道,“吃羊不见羊、食羊而不觉羊”是全羊席的特征之一。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有的原料仅加入高汤、上屉蒸制的过程就要经过七八次的反复。菜名则是根据菜肴样式特征而定。“我有幸加入了全羊席研制小组,跟着师父一起传承发展全羊席制作技艺。”周艳宾说。

2004年,刚满23岁的周艳宾进入鸿宾楼饭庄工作,从最基础的切菜、配菜干起。早上,周艳宾提前到岗,取食材、备材料、收拾案板;晚上9点下班后,他又用厨房里的剩料练习刀功、勺功。在师父的指导下,周艳宾边学边琢磨,进步很快。

全羊席中有一道重要的汤菜叫“氽千里风”,其主料是羊耳朵。据传说羊耳朵能听千里,所以这道菜得名“汆千里风”。做好这道菜可不容易,要将非常脆的羊耳朵切成极细的丝,再用“氽”的手法配入鲜美的汤汁,这对厨师的刀工和熬制清汤的能力都是不小的挑战。周艳宾苦练刀功,最终,他切的羊耳丝可以穿过针孔,配制的清汤也独有一番风味。

然而,周艳宾不满足于烹饪现成的菜品,如何推陈出新,吸引更多食客,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尝试,周艳宾和同事们将烘焙中的裱花、西餐中的果汁调味等工艺融入了传统的全羊席中,赢得了食客们的好评。“烘焙中的裱花常用奶油,我们将适合与羊肉搭配的鱼肉泥装进裱花袋中,也可以做出各式好看的花型,‘鱼’和‘羊’在一起刚好配成一个‘鲜’字。”周艳宾说。

近年来,餐饮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许多“中华老字号”面临挑战。深耕传统酒楼中餐18年,周艳宾希望通过学习和借鉴餐饮同仁的烹饪技法,大胆革新、提高技艺,为老字号餐饮增添更多新元素。
揪住面团,揉成长条,握紧面刀,切成小块。动作熟练的胡伟伟左手拿着面剂子,右手掌着擀面杖,边转边擀,很快,一张中心厚两边薄的面皮展开在案板。紧接着,他一手托面皮,一手取馅料,两指捏合边缘向上微提,掐出褶子挤压打圈。包子成了型,往秤上一摆,“正好80克。”

作为刘鸿盛特色小吃技艺非遗传承人,擀面条、烙大饼、做糕团,对34岁的胡伟伟来说全是基本功。可在10年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与白案结缘。“我家过去开大排档。下雨天,摆着摊,父母就在灶台、桌椅间来回转。”小小店铺,喧嚣不断,炉膛里的火苗直往上蹿,家人忙着炒菜装盘的场景,胡伟伟至今记忆犹新。在他看来,学厨累,不轻松,起初并不想走这条路。

直到2012年,当得知刘鸿盛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快要失传,自己又有机会跟着刘鸿盛的老师傅学习手艺时,怀着留住一代合肥人味觉记忆的念头,胡伟伟下定决心拜师学厨。

早上6点,天还未亮,胡伟伟就到了岗。先制馅,肉切条,去筋膜;再制皮,面粉堆,温水和。冬菇鸡饺这道招牌菜,他足足学了两年半。“一开始手抖,刀都不敢碰。有时去筋膜时,片着片着刀钝了,还得拿到磨刀石上磨。”胡伟伟回忆,师傅站在一旁,手把手教,哪个步骤稍不合格,就会被打回去重做。

日复一日,持刀的虎口磨出了一层厚茧,心中对水和面的掌握却更加有数。一碗汤饺,黄白分明。黄的是鸡汤,浓香四溢;白的是饺皮,薄如蝉翼。勺子一舀,还能看见冬菇和鸡肉。功夫不负有心人,冬菇鸡饺在胡伟伟手中终于可以娴熟而又完美地呈现。

刘鸿盛是个老字号,胡伟伟却是年轻人。在学习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的过程中,他也萌生了不少新点子。“有一回,听到食客闲聊,鲜肉馄饨吃多了怕胖,要是有素菜馅的就好了,还健康。”这给了他启发,他尝试着将荠菜烫熟,菜秆细,容易切,再混合少许肉馅,素菜馄饨这才顺利做出。从荠菜馄饨到蛋黄烧麦,胡伟伟这个青年厨师,给老字号注入了不少新活力。当地人喜咸,胡伟伟店里不少小吃都注重以盐提味。“一方小吃有一方特色,我们会根据大伙儿的口味,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不断调整配料,以求健康又入味。”胡伟伟说,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小吃,是一方水土的历史标记,里面也承载着大家的乡愁。通过制作小吃与这个城市的味觉记忆对话,胡伟伟乐在其中。
剁碎的鸡胸肉和鸡蛋清混合一盆,邓玉红拿出小碗一舀,往热锅里一倒,熟练地翻炒起来。锅下,旺火直扑;锅里,搅动之下,主菜逐渐呈现出雪花状。

“起锅!”一声大喊,邓玉红转身,将一勺“雪花”盛入盘中。紧接着,起火,生粉倒下,翻炒勾芡,不一会儿,拌料也倒上。“这就是川菜名品——雪花鸡淖。”身着白色厨师服,头戴厨师帽,邓玉红将菜品端上前来。

灰墙、黛瓦、木梁、浮雕,在成都市东门市井街区,古典与现代风格建筑交错,小雅菜馆便坐落其中。晚间的食客络绎不绝,90后厨师邓玉红忙着为喜好川菜的主顾们,奉上一碟碟品相俱佳的美食。

从2016年回四川学习川菜,到2020年来小雅菜馆担任主厨,邓玉红的学厨之路走得颇为踏实。“小时候就习惯吃川菜。”出生在四川宜宾,喜好大河帮川菜的邓玉红,也曾烹制过不少河鲜和家禽,“慢慢就爱上了做菜”。

可喜欢做菜与做好菜,还有很长距离。初学做川菜,年轻的邓玉红发现和之前的经历完全不同,“本以为我都算个大厨了,没想到做川菜还得从零开始。”于是,他跟着师父李军先后在宜宾和成都多家餐馆工作,一点点琢磨做菜精要。

厨房噪音大、油烟味儿重,有时忙了,邓玉红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连一口水都来不及喝。学习压力大,工作辛苦,眼看着一些同事慢慢转行,他却没有退缩。“这个职业是我喜欢的。”对邓玉红而言,小小灶台,便是他挥洒汗水、成就梦想的舞台。

凭着一股子犟劲,再加上爱琢磨,时间久了,他抗压的能力越来越强,会做的菜也越来越多。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回锅肉……一道道传统川菜,经邓玉红之手,成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做川菜厨师,除了要刀工好、味觉敏感、火候拿捏精准,关键还得热爱与坚持。”邓玉红常以老师傅张元富为榜样,“他常常会为取得优质食材,跑到大山里仔细地寻找。”在邓玉红看来,年轻人学做厨师,就得有一股子拼劲,把热爱真正用在手艺上。

“做菜要悟性,必须沉得住气、踏实地干。”年过三十,邓玉红希望未来自己也能烹制出更多川菜精品。
“锅起焦、菜不焦,火候是关键,小炒一定要有‘锅气’才香!”说话间,苏志君熟练地抛锅、翻炒,眼睛紧盯着锅中食材的状态,靠着经验把控着火候。不一会儿,一盘地道的广府小炒就出锅了,冒着火燎味儿,热气腾腾,又干又香。

苏志君今年25岁,干厨师7年,目前是广州酒家富力盈通店的一名青年厨师。从普通学徒开始,做到如今主管之下的位置,苏志君最为拿手的绝活就是他的“锅上功夫”,这功夫来自长期脚踏实地的钻研与坚持不懈的努力。

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广州酒家工作,苏志君从学徒开始做起,在厨房的各个粗加工岗位轮职。苏志君常常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练习,搜集厨房剩余原材料,不断钻研粤菜的刀工、煮法还有食材原料的处理技巧。粤菜烹饪讲究味道之鲜美,其中火候的掌握是关键。用心学、专心干,苏志君练出了“用眼睛看油温”的本领,很快便在后厨加工制作中脱颖而出。

烹饪大赛是对厨师烹饪技巧和菜品设计的综合比拼。入厨以来,苏志君积极参加各种比赛,享受与同行厨师技艺比拼的乐趣。

在2021年的粤港澳大湾区“簕杜鹃杯”国际烹饪联赛中,苏志君荣获个人特金奖。四个前菜、三个热菜、一个汤菜、一个点心,一整桌宴席就是比赛考题,不同的原材料需要设计不同烹饪方法和菜式菜品。“难点在于菜品设计,突出表现广府红棉华宴的文化主题,这样才能拿到高分。”苏志君负责莲蓬羹,用鱼肉加菠菜和蛋白打成浆,做成绿莲蓬形状,再封上保鲜膜蒸熟、定型。嫩滑的口感需要用火候控制,蒸4分钟不多不少,下面放进一些菇片和木耳的煮汤,色香味形俱全,吸引眼球,看上去让人很有食欲。最终,凭借这道别出心裁的美食,苏志君获得评委的认可。

对于未来,苏志君充满憧憬:“人们常说,食在广州。希望自己能更加努力工作,脚踏实地,传承好粤菜文化,同时创新和发扬独特的广府风味,让更多年轻人喜欢粤菜。”
The cantonese cuisine kitchen emperor association (China) Innovation era Salute uncommon
Time in the call, let us make progress together, further
Master show different elegant demeanor, inheriting the soul of cantonese cuisine is not generally.
Authority, pay attention to the official WeChat public platform
咨询电话:155 9498 8732/邮箱:646857304@qq.com